getImage     

我一直都對物品與自我之間的關係感到很有興趣,花了一段時間,最近終於把「囤積解密」這一本書看完了,讓這陣子整理物品卡關的我,更了解為什麼不想整理物品,也看見若是不處理、拖延面對,發展至嚴重的囤積行為時,可以達到如何嚴重的後果。

 

大家身邊是否總有幾個親友,居住空間堆放了大量的物品,嚴重程度不一,但是看得出來有些已經影響到了正常的生活空間。觀察這些有囤積症狀的人,是否他們的過去曾經有一些生命的創傷,例如失親、家庭功能的毀損、婚姻創傷⋯⋯等等。在囤積解密一書中,分享了許多囤積者的案例,並帶領著讀者去看見,一個囤積者何以變成一個囤積者,他們生命的歷程曾遭受到什麼壓力,並逐漸對生活環境惡化失去覺察的能力。

 

書中提到2013年出版的最新第五版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》DSM-5,已經將囤積症從強迫症的診斷標準中移除,改將囤積症和強迫症「並列」於新增的「強迫性及相關病患」中,並給了囤積症專用的診斷代碼。請大家理解,囤積者是需要心理協助的對象,需要專業的心理諮商、精神科協助、身邊親友的關懷與協助,才有可能協助他們走出囤積的狀態。若是身邊親友有嚴重的囤積症狀,真的建議購買囤積解密這本書,書裡有提到如何按部就班、分階段的慢慢取得囤積者的信任,說服囤積者接受專業的心理治療協助、甚至是願意讓他人介入清理。

 

書中提到一位情感上遭受挫折的案例-孟緹:「就拿孟來說,被離婚官司搞到身心俱疲的她,表面上似乎想靠瘋狂購物來療傷止痛,但潛意識裡,卻可能希望藉由混亂的屋況躲避親密關係,以免自己再度受傷。他和男朋友交往四年才讓對方進屋,對方見狀後自然想介入清理,但最後卻因為過程中的齟齬而不歡而散。換句話說,大批雜物不僅是她感情路上的絆腳石,也是保護她不再被婚姻擊垮的堅實堡壘。」

 

孟緹的例子讓我印象深刻,也意識到物品囤積、整理困難,除了是一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以外,居然有可能在內心轉換成為一種保護的自己的方式,若無法察覺到那麼深層的連結,就無法處理心結。而除去了心裡的恐懼後,對物品的執著、整理困難,也才有可能漸漸被鬆動,有能量去處理。

 

書中案例提到囤積的負面影響包含了:「火災、摔傷、蟲鼠為患、健康問題、生活不便、飲食失調、社交孤立、建物毀損、房產貶值、婚姻破裂、骨肉分離、強制安養、失業、破產、罰款、坐牢(因動物囤積而觸法)、死亡。」

 

若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,慢慢往東西越堆越多的方向發展時,請保持警覺,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內心、關心身邊的人,問一問「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?怎麼會這樣?」,在囤積的早期找出原因,別讓一切更失控,面對自己擁有的物品,就是在面對自己的內心,很推薦大家這本書!

 

延伸閱讀:

*囤積解密

*「零雜物:讓生活輕盈,讓心更自由」:作者成立的粉絲團,裡面分享許多囤積、整理相關的資料與討論

 

 

 

 


  

 -----------

 喜歡Susan寫的文章,就一起來臉書裡聊天吧!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