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繁忙擁擠的都市中,出現一畝稻田,是什麼樣的感覺?
在這個忙碌的世界,你可曾真的親眼看見、觸摸、輕嗅一株稻草,讓自然為你帶來美感的震撼?
藝術家林銓居,藉由自己的創作經驗,和大家分享他從自然裡得到的那份感動。
上週,小助教Susan去參加了一個叫「共自然互動設計工作坊」的活動,是由「第三設計實驗室」和「ASUSDESIGN+」主辦,這個活動主要是希望能藉由不同領域碰撞出的精彩火花,加速技術的發展,使科技能讓生活的體驗更豐富。希望透過這樣的探索,找到人、科技、自然的平衡點。讓科技不再只是追求滑鼠的點擊、和電腦螢幕的關係,而是要超過電腦界面,用五感去豐富科技的內容與內涵。
而今年成立的「ASUSDESIGN+」,是希望作為一個平台,促進技術與數位互動設計領域交流,在人與科技之間探索創新的設計方案,發現更多關於美的感動。
共自然(Resonating with nature)一詞主要是在探索人與自然間的關係,而林銓居老師就是擔任開幕演講,分享藉由自然進行藝術創作,和自然互動經驗的部份。
這次是小助教Susan第一次在【美的.生活研究所】出任務,一開始知道要訪問藝術家,有點緊張,畢竟我自己就是學藝術的,擔心老師會不會不喜歡被這樣採訪或是要說很多的話,好險老師是個非常隨和的人,在過程中給我許多空間與包容,謝謝老師 也希望大家會喜歡我的分享。
*上圖為老師「晴耕雨讀」行為與地景藝術創作資料照片。
林銓居老師1963年生於金山萬里,最為人知曉的藝術創作就是近幾年來有關種稻藝術創作的「家族故事」系列、「晴耕雨讀」行為、地景藝術與在當代藝術館「生命的穀倉」的展覽。藉由稻草相關的影片、照片、裝置藝術等形式,喚起人們對故鄉母土大自然的關懷。
他說,年輕時,比起同輩的朋友們,花了更多的時間在種田上。常常一天工作說不到十句話,光演講場地大概三畝田寬,就要花上許多的時間做重複性的動作,對於時間和大自然的變化,從細微的地方去察覺,例如,聽到青蛙的叫聲,就知道,空氣的溼度轉變了,也就代表,天氣要改變了,跟大自然的對話,就藉由類似這樣的模式,完全在思考和語言之外。
他認為現代的社會裡,沒有任何一個人躲的掉和科技相關的經驗,科技如同一個容器,應該是可以去承載許多的東西,包括人文、自然…等等。無論科技如何發展,自然永遠不變,將時間、空間、四季的轉換、人文、自然、歷史灌入到科技這樣的容器裡,科技才會豐富。
而人到一個年齡之後,會一直探討過去、自己從哪裡來,「晴耕雨讀」等和自然、稻田相關的藝術創作,是林銓居老師在美國的發想,到了美國,才回過頭看生長的重點回憶。2002年起,他在日記本裡寫、畫下了這些想法的草圖,一直到近幾年開始有機緣去實踐,並且因為這一系列的種稻創作,在台北、上海等地展覽。
原本8/9要把在當代藝術館展的稻草一株株分送給民眾,館方原本擔心因為颱風觀眾拿到的是毀壞掉的稻草。但是他覺得,這樣才好呀!這才是最真實的,雖然拿到的是毀壞的,但之後當有天吃到好的米飯,才會明瞭到今年是風調雨順的,也才可以體會到時間的永恆感、才會珍惜自然為人類帶來的富足。
*上圖為老師水墨動畫「颱風」的分鏡圖,強調的是毀壞後的重生!
而對於藝術創作這件事,老師身為一個藝術家,也有許多想要分享。
他說藝術創作和自身的連結,小到可以單純只是想為兒子種一畝田,大到自我與大自然的關係,只要抓住人心的普遍性、普世價值,溝通就沒有問題,沒有大眾與小眾代溝,觀眾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回饋與互動。
在創作的過程中,精準度對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,他很認真的去看待每一個作品,例如當初兒子站在稻田前的草圖,和最後真的拍了一張如同草圖的照片,還有配合展期,稻米應該要去哪裡取得…等等,都是需要「精準度」的創作。
在創作的過程中他也運用科技,例如展場裡多媒體的結合與運用,或是像「表演攝影」(performative photograph)先經過表演的儀式與醞釀後,最後拍下那定格的照片,像釀出了一滴甘醇美酒。
他鼓勵大家寫日記,在誠實面對自己的時候,寫下自己的「草圖」,可以是對未來的想像,也可以是生活中的靈感,把這些點子存起來,也許人生有一天將有可以用上或是實踐的機會。
他的創作歷程裡幾乎沒有低潮期,因為即便是低潮,仍然不斷的繼續創作,這是對藝術的熱愛。同時也認為不會有靈感匱乏的問題,若感覺匱乏,那是因為沒有打開五感去領受一切事物,他鼓勵每一個人,打開自己的五感,真實的擁抱生命的一切,從生活裡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美麗的感動。
在這一次的講座、採訪過程中,我收穫很多。特別是剛聽完開幕演講時,心裡有種很想回家的衝動,想回去鄉下老家,看看種梨子的奶奶,還有家裡的那片梨園,老師說,如果藉由他的演說,可以讓其他人像我一樣,有種類似的感動,願意燃起對大自然與孕育自己生長的地方的關懷,進而藉由科技或是其他方式有所行動,那將會是他很樂意見到的事。
我想,這種內心為某種事物激動澎湃的情緒,也是一種「美」,讓你覺得,自己還深刻的活著。
這只是這次工作坊第一天的活動,【美的.生活研究所】的課程將會持續的開課,請大家繼續密切注意接下來更精彩的內容唷!.......By Susan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*附錄:藝術家 林銓居 小檔案
林銓居,1963 年生,台北縣人。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學士,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藝術史碩士結業文憑,美國Goddard College跨領域藝術碩士(MFA- Interdisciplinary Arts)。曾任職《典藏雜誌》執行編輯、東海大學美術系與台南藝術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。曾參加國內外50餘次聯展及14次個展。出版畫冊五種、評論與傳記書四種、散文集一冊。
個展:
1996年 山川誌.淡水藝文中心
1998年 山川誌之二:山路.台北敦煌藝術中心
1999年 清音與新韻.清華大學藝術中心
2000年 城南對.靜宜大學藝術中心
2003年 穀.新竹師院藝術空間
2004年 穀.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INOVA藝術中心
颱風.加拿大魁北克大學藝術中心
2005年 閱讀/家族故事.智邦藝術館
2006年 我的父親母親.北京紅門畫廊
閱讀/家族故事(二).台新金控藝術中心
2007年 母土.關渡美術館
農家本事.上海多倫美術館
晴耕雨讀.台北明日美術館
2009年 胸中有丘壑.大未來畫廊
留言列表